电话:13265042845

公益讲坛
更多课程推荐
更多联系我们

电话:020-38014743(5条线)

微信号:13265042845或13802989612(杨公人居学)

公众号:ygfs6666 

官网:www.ygfs666.com(元卦网)

广州地址: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144号西座11楼(邮编:510655)

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讲坛 > 厉届回顾

传承堪舆千年脉,续写济世新篇章——记2025年刘江东堪舆文化非遗传承与发展研讨会

作者:杨公人居环境    来源网站:杨公人居环境    发布时间:2025-04-23    关注度:32 次

传承堪舆千年脉,续写济世新篇章

——记2025年刘江东堪舆文化非遗传承与发展研讨会

        2025年4月6日,由刘江东堪舆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刘江东堪舆文化非遗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在江西省于都县新联大酒店盛大召开。本次研讨会汇聚国内堪舆文化研究专家、高校学者、非遗传承人及行业实践者,围绕堪舆文化的学术研究、现代应用与非遗传承保护展开深度对话,共同见证这一传统文化盛事。

千年堪舆寻根脉:聚焦非遗保护与传承发展

          研讨会开幕式上,于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刘主任致辞强调,刘江东堪舆文化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与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杰出代表。我们要把刘江东堪舆文化非遗研究好、传承好、发展好!它的保护需要兼顾学术研究、活态传承与现代应用多维度考量。

          研讨会特邀刘江东堪舆文化刘江东三十七代传人刘国胜先生、于都县文广旅局四级调研员肖紫雷先生、民间非遗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会长罗勇教授、赣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主任)陈晓强教授、刘江东堪舆文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志斌会长等专家学者,他们结合自身丰富的学术与实践经验,就堪舆智慧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发表了精彩演讲。

学界与业界共探堪舆智慧

            研讨会以“传承堪舆千年脉,续写济世新篇章”为主题,刘国胜先生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角度,解析堪舆文化中“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等核心理念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实践价值。

          萧紫雷先生以《刘江东堪舆文化非遗内涵及其传承发展研究》为题,对刘江东堪舆文化非遗的主要特征、文化内涵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出了促进其传承发展的基本路径。刘江东堪舆文化研究会要推动创新发展、服务现代社会,加强科学化与现代化转型、发扬堪舆文化的伦理责任与社会价值,利用刘江东堪舆非遗文化传承所做好教育与普及。应对时代挑战、构建文化共同体。非遗传承人更要知行合一,内修德行、外联时代,做好刘江东堪舆文化非遗的活态传承。保护传统精髓、延续文化基因、抵御文化异化,守护文化根脉,传承千年智慧。

          罗勇教授则从民俗学的角度,探讨了“客家民间风水信仰与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为堪舆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从古文献的查证,从学术的角度解读古村落、福建土楼等真实案例,从科学的角度解读了“水”“生气”对于堪舆文化的意义,阐释了堪舆文化对于城市与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意义,堪舆不仅是古代的空间哲学,更是生态智慧的结晶。堪舆术的堆土、种树、引水渠等生态保护,与现代社会保护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相辅相承,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例如传统村落的水系布局,对当今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陈晓强教授则从科学的角度解读“风水学与规划学整合创新及其地理科学”,极具启发的分享,以地理科学为桥梁,带领大家重新认识了风水学这一传承千年的东方智慧,如何在与现代规划学的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火花。从GIS技术量化“藏风聚气”的生态效益,到龙脉理念激活生态廊道设计,不仅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一场关乎人与自然如何诗意共生的实践探索。

          刘志斌会长指出“传统堪舆中的‘山水形胜’理念,与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水文管理、空间布局不谋而合,亟需通过跨学科对话实现价值转化。”

深入探讨:助推学术与实践融合

          在研讨会的 “堪舆文化传承发展交流座谈”中,与会人员就非遗传承发展展开讨论。在交流座谈中设立三大议题,积极探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1. 堪舆实践案例分享:多位学者提交了城乡规划、古建修复、生态治理等领域案例。

2. 人文精神与民俗溯源:学者们通过清明祭祖习俗、客家围屋营造仪式、客家对后龙山、水口林的保护族规等考证,揭示堪舆文化对族群认同与社会伦理的深远影响。 

3. 堪舆与现代文化交融:针对北京中轴线申遗、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轴线经济带”等热点,探讨堪舆空间思维如何赋能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

破壁与共生:堪舆化的现代生命力

   

         本次研讨会特设互动环节,为参会者提供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针对参会者提出的问题,专家们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研究会会长刘志斌表示:“堪舆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它需要与城市规划、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共振。”

传承新篇:现代语境下的活态传承

堪舆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既能扎根历史,又能回应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追问。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对刘江东堪舆文化的一次全面展示与传承。通过专家们的分享与交流,为堪舆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了力量。

于都:堪舆文化的新时代坐标

      研讨会闭幕式上,刘志斌会长介绍了研究会自2024年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包括整理古籍、以及推动“杨筠松文化园、堪舆非遗传承所”建设等。提出建立“数字化传承档案库”“青年传承人孵化计划”“堪舆文化交流平台”三大行动纲领,标志着这一古老文化迈向系统化保护的新阶段。

           刘江东堪舆文化研究会将通过“堪舆+文旅”模式打造文化IP,其主导规划的“杨筠松文化园”主张以学术研究夯实传承根基。将深耕堪舆文化推广与传播,让千年智慧继续照亮现代文明之路。

         本次研讨会不仅梳理了刘江东堪舆文化的历史脉络,更为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正如与会专家所言:“非遗保护需守正创新,让千年智慧与当代需求共振。”

       从杨筠松文化在赣南的香火绵延,到堪舆文化发展研讨会的学术激荡,刘江东堪舆文化正以非遗之名,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传奇。这场研讨会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更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思想远征——当堪舆智慧遇见科学精神,千年遗产将在创新中续写济世篇章。

 

历史溯源:刘江东的堪舆贡献与文化价值

       刘江东(884—972年)是唐代风水宗师杨筠松(杨救贫)的嫡传弟子,其风水理论以“形理结合”为核心,突破了传统口口相传的局限,通过著书立说(如《三宝经》《囊金》等)将杨公风水系统化、理论化,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文献。研讨会上,学者们强调,刘江东的开放传承模式(择徒不拘姓氏,人好者皆传之)为堪舆文化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其勘定的澄江村等风水名址至今仍是研究传统地理学的活态案例。

           堪舆文化又称风水文化,是中国先民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形态,是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文化关系的经验总结。是一种传承有序的传统民俗现象,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对居住环境进行地理选址布局的一种实用国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舆,指承舆,即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本有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故民间称“堪舆”为“风水”,专称看风水的人为堪舆家。